1. 科研概況

        在湖北省的大力支持下,BOB真人注册堅持“科研強校”戰略,依託“紡織爲特色,理工爲主體,人文藝術和經濟管理爲兩翼”學科優勢,以“現代紡織、大紡織、超紡織”理念爲引領,破解破除“紡紗織布”誤解誤區,以服務謀發展,以貢獻求支持,用高水平自主創新和知智轉化能力建設牽引學校發展,有力支撐學校高水平特色發展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我校科研力量雄厚,學校擁有省部共建紡織新材料與先進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各1個,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1個。擁有紡織產業鏈關鍵共性技術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湖北省先進紡紗技術工程實驗室、湖北省智能紡織材料創新與應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湖北省服飾藝術與文化研究中心、紡織行業紗線及其功能化重點實驗室等27個省、市、行業級重點實驗室和研究中心。

        學校相繼承擔國家基金項目、“973”“863”項目和重點支撐計劃等國家和省部級重大科研課題近300項,一批科研成果達到國際國內先進水平,在紡織、印染、服裝和藝術等方面具有鮮明的特色和優勢。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2項,湖北省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1項,湖北省發展研究獎一等獎1項,武漢市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2項;多項作品入選全國美展作品並有進京參展作品。

        學校注重產學研合作,着力引領紡織產業前沿技術,聚焦企業重大應用需求,構建“立足地方、依託行業、協同創新、服務社會”的互利共贏的科研創新體系,從服務傳統紡織產業向服務軍工航天、醫療衛生、節能環保、智能穿戴等產業用紡織品領域延伸,在纖維的基礎研究、製備技術、成型技術、應用推廣、產品設計等全產業鏈領域具備一定的實力,產生了一批具有廣闊市場應用前景的關鍵技術,產出了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標誌性科技成果,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全世界矚目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月面國旗展示系統、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耐高溫彈性密封裝置,有力地支撐了我國火星探測、探月工程、載人航天工程等國家重點科研任務的順利完成。我們始終本着聚焦國家戰略需求,服務地方經濟的宗旨向前邁進。

        近年來,學校堅持立足行業、服務全國,與地方政府、企業深度對接,前後共建6個產業技術研究院,簽訂首期合同金額合計超過1200餘萬元,2022年與江夏區政府共建湖北省先進纖維材料及製品綜合性創新平臺,與仙桃成立了湖北省非織造布技術創新中心,與際華三五四二和武漢東沃慧達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產業研發中心,以豐富的產學研合作模式開展極具“紡大特色”的產學研協同發展之路。學校依託豐富的科研平臺,充分發揮了我校的教育科研優勢,推動當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戰略位勢,實現了“研發在武漢、生產在當地,孵化在武漢、加速在當地”的效應。

        隨着材料等新興前沿學科的崛起,以醫療衛生紡織品爲代表的“現代紡織”科研和應用領域不斷拓展,我校在衆多領域中研發了一大批具有廣闊市場應用前景的關鍵技術。在前沿纖維領域,與湖北綠宇環保、金環新材料等企業合作開展再生聚酯和天絲纖維精加工;聯合研發的納米纖維純生膜過濾材料及微生物檢測技術已在百威啤酒(武漢)落地轉化;在先進紡紗領域,與際華集團和武漢裕大華聯合研發了“柔潔紡”,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在染色領域,助力荊州紡織印染循環經濟產業園走在全國前列;在非織造領域,高效低阻和多功能非織造布等多項技術在恆天嘉華、湖北新鑫、穩健(黃岡)、奧美(枝江)等企業轉化;在紡織裝備領域,與宜昌經緯紡機、天門紡機聯合研發高端工業絲加捻機和並條機,並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生物醫用領域,與湖北當代集團、武漢楊森合作研製的“戰地止血用多糖纖維織物”和“小口徑人造血管”已進入三類醫療器械註冊階段。此外,還與穩健醫療集團、武漢協和醫院等深入合作,在高端醫用敷料、疝氣補片、心臟瓣膜等大健康產品研發方面取得系列成果。

        我校積極投身社會公共服務。出現新冠肺炎疫情後,我校一批科研人員就熔噴棉緊缺問題“緊急集合”,爲工信部提供科技決策諮詢;一批專家緊急投身科研攻關,研發了新型高效防護材料、有害物質檢測試紙等技術產品,具有殺菌抗病毒功能的口罩、高效阻隔病毒的防護服、居家自檢自測試紙等一批技術成果實現在鄂轉化;一批教師積極對接校友和企業,與恆天嘉華、穩健醫療、湖北宏宇等醫療企業建立了技術合作關係,助力企業轉產增產,爲疫情防控提供“盔甲”“戰袍”。

        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加強基礎研究,突出原創,鼓勵自由探索”,我們要認真落實習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續深化改革,主動開拓未來,積極把國家在湖北佈局“中國非織造布製品生產基地”“中國非織造材料供應基地”的契機,積極作爲、深度融入,助力湖北“紡織大省”向“紡織強省”的轉變。